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Artist:Anthony Stuart & Patrice Laroche

攝影師的Anthony Stuart魔術秀的方式,找來老婆擔任魔術師助理,

為他們的小女兒記錄她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布景、裝扮都有模有樣,連表情都相當生動!










同樣來自加拿大的Patrice Laroche
找老婆Sandra Denis一起合作拍攝How Babby is Formed





小時候每個人幾乎必經歷問爸爸媽媽說: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得到的答案林林總總,有從垃圾桶撿來的,
有送子鳥用大大的嘴巴提著你到家門口的,還有石頭蹦出來的
爸爸媽媽的想像力豐富為孩子的出生增添幾分樂趣
但這兩位攝影師如此用心的安排攝影這些影像
雖然孩子們總有一天還是會學到正確的健康教育知識,
但這樣幽默有趣的影像紀錄,還是很值得一輩子收藏



Artist :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美國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年)
是抽象表現主義中的「行動畫派」(Action Paining)裡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受超現實主義和德國現代畫家漢斯.霍夫曼的影響,
主張繪畫的行動要比繪畫的主題或觀念更為重要。
波洛克將沙子、玻璃碎片或其他物品摻雜在顏料裡,成為稠厚的流體,
再以畫筆或一根棒子將它們滴、灑、噴、甩在畫布上,完全摒棄造型和描寫的形式。
波洛克的噴、灑、滴、甩技巧和大膽的素材運用;
但他不贊同過度放肆地重複滴、甩等技法,或摒棄太多造型,
或捨棄其他多樣的呈現媒介或形式,造型就是他的信仰。

波洛克“動態繪畫”的創作過程很奇特,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
然後用棍棒澆上油漆,隨著畫家自己的走動,任其在畫布上滴流,
他說他的創作是潛意識的衝動。
"當我畫畫時,我不知道在畫什麼?只在完全以後,我才看到我畫了什麼。"
 他先把畫布鋪在地上,以直覺或偶然因素來表現畫家的下意識,
形成灑滴彩色的作畫方法,大約是在1947年。
他的技術結合了他身體的運動,指他有控制,塗料的粘性流動,
重力,油漆吸收到畫布。它是可控的和不可控因素的混合物。
扔,滴,淋,和飛濺,他會使勁移動畫布四周,
彷彿在跳舞,也不會停止,直到他看到了他想要看到的。

評論家哈羅爾·羅森堡(Harold Rosenberg)曾說:
"動態繪畫"與畫家圍著畫布作畫的動作有關係,
它引起了對繪畫過程的注意,
把作畫過程中留下的潛意識行庶效果作為藝術的創造,
一部分理論家們斷定這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一大貢獻。
可是另一位有實踐經驗的畫家說:
“當人們面對畫布作各種滴彩動作時,決不是單純的偶然性動作,
他仍要受到經驗和思考力的制約。”
我們從波洛克這些作品的色彩規律性上發現,
他的滴灑動作並非完全是非自
主的潛意識行為,相反地存在著"構思"的選擇機能。
觀賞他從1947至1951年間所作的抽象畫,
我們會發覺畫家所"構成"的是一種總體均衡的美,
有流動的和諧和自然激情的藝術魅力。



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Lavender Mist
創作於1950年(滴水期),在水滴和飛濺的混亂組合創建創建圖層
就是以單純的潑墨噴灑模式所製作的,
作品上的潑墨軌跡的多到幾乎無法複製的程度,
很明顯得它所具備的就是以純粹的單一模式所創造出來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沒有具備功能性或是批判反思等的藝術目的。



波洛將畫所產生的氣氛表達到巔峰,技術上在濕油彩溶進其他顏材裡,
畫面佈滿了小小的黑點,散撒在淺暗粉紅上,產生出另一種不可思議的色調,
在隨意的動作中卻被下意識的潛力所操縱,他在畫前的構思是一絲不苟
,刻意的安排,製作時卻是隨意,自由地奔放,讓潛意識掌管,
他曾說:“我在繪畫時也不知道在什麼程度才算完全,
只當我停止動作時,就是這幅畫完全的時刻”。
波洛畫的精髓是畫的製作過程,是一段經歷,而不是畫的成品。
你可以和這過程起共鳴,感受其經歷,他的畫是一段旅程,而不是旅程的終點。
故此絕不能假造這經歷,最多只有模仿而已。
《淡紫靄》原名《壹.一九五零》
畫的色並沒有紫,而是由藍、白、黃、灰、赭色、粉紅和黑色,
畫右上角的手印,除為署名蓋章的作用外
,最重要的是表達畫的平面性, 是二度空間的概念。

在顏料中加入砂石碎,碎玻璃和鋁碎等材料,
他的滴彩是從美國印地安人的沙畫Sand Painting得到啟迪。
他的手法和藝術媒材使用,拓展蔪新的方向。
用豐沛的活力,抽象的符號,錯綜複雜的構圖,
強勁的線條自由奔放的潑滴,
波洛溢出了激情、豁達與豪放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Art Taipei 201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亞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博覽會,
伴隨著台灣當代藝術成長,歷經台北雙年展成立、
台灣開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等藝壇重要事件,
同時也推動華人當代藝術在全球展露曙光。
它的成長與茁壯不僅推動了在地視覺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
更繼續努力,將影響力持續到未來,期望成為最具指標性的國際藝術博覽會!
今年申請參展台北藝博的畫廊總數再創新高,
不僅顯示出國際畫廊對台灣收藏實力的肯定,更顯示台北藝博的重要性
參展畫廊148間,海外畫廊占了78間,國內畫廊70間,
共同展開今年台北國際藝博的版圖。
不同以往的是,由於近年參展申請越來越踴躍,
經過嚴格審查脫穎而出的不乏國際一線畫廊,
而且畫廊紛紛要求擴增展位面積,
希望以策展式規劃,展出更完整的作品系列。



這隻魚
用某種金屬質感的線相互連接
作品整體很輕  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骨架支撐不變形



這張圖畫深深吸引著我 讓我印象深刻
我很喜歡狼狗這類動物
也很喜歡對於兩樣形體結合這件事情
這藝術家用高超的繪畫技巧結合了這兩件事情


 

這有那麼點驚悚的作品
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是一種肉體和骨骼內在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




鮮豔的色彩
俏麗嘴唇的形體
活潑的方式
呈現在
冷硬的金屬上
格外的使人凝視這作品





這場博覽會讓我見識到對於藝術饗宴的場面
去了很值得,但是內容真的很多很多
沒有充裕的時間能夠對每一個國內外的畫廊展示作品深入了解認識
很遺憾可惜,但是也看到很多可以學習和吸收的作品



Movie:August Rush





在《把愛找回來》中,音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在製作開始之前兩年,就開始洽談音樂製作人,最後請來葛萊美獎得主馬克曼辛納,與三位音樂總監:傑夫波拉克、茱莉亞密邱斯和安娜絲塔夏布朗,譜出了一連串所謂的「奧格斯狂想曲」,串連起整個故事,結合了古典,搖滾和福音音樂。 

波拉克說:「《把愛找回來》的音樂,在故事的陳述中扮演著串場的角色,所以理查才找來這麼多人合作,我們要確定各方面都連接得當。」在整個過程中,幾位音樂總監都要彼此密切合作,還要跟柯克絲汀莎莉丹和理查路易斯討論各方面的事宜。 


"把愛找回來"
這是一部音樂和故事都很感人的好萊塢大片,
故事的背景採自經典名著"孤雛淚",
搭配上大量古典和搖滾的音樂元素
在電影中可以不段感受到音樂的魔力和隱隱中作用著的能量
他結合了傳統古典和現代搖滾
不雷同但相輔相成的類型
一首一首的曲目在電影中被播放
抒情輕快又觸及人心


整部電影的情節很簡單明瞭,
是在描述一個天才音樂兒童
努力的在尋找11年來相愛但不能相守的爸爸媽媽



這是父子之間的對話,只是沒有用文字,
彷彿鳥兒歸巢餵食新生的雛鳥一般,叫了幾聲,
雛鳥再回應,就是這樣彼此溝通的。


對我而言這整部電影劇情算是平淡的,
但是平淡中的感人場面,
幾乎都是點到為止
我期待很久的結局
最後沒有重逢的感人戲碼
用音樂和
「音樂無所不在,你只要仔細聆聽就會發現了。」- 奧格斯羅許
的這句話完結
仍讓我動容




我想
家人之間的連繫是想拆也拆不開的緣分
音樂是這個小家庭的介質

每一個家庭  都有屬於自己的介質

但不變的定義是愛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Adrian Limani



Adrian Limani






魔幻時刻(Magic Hour)來自攝影藝術的一個用語,
當接近黎明黃昏之時,天際暈散開來的幻化色彩,
是大自然送給人們的絢麗魔術。




阿爾巴尼亞攝影師Adrian Limani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
開始進行關於超現實的藝術攝影
自學的Limani捕捉任何能夠激發他靈感的事物,
無論是自然或靜物,他選擇以燈泡作為題材的主角,
想像在燈泡中發生所有魔幻的時刻,加入迷人的戲劇元素進而產生奇異的現象,
僅21歲的Limani說:「攝影是觀察的藝術,如何從普通平凡的地方看見細微的趣味,
畫家的創造力通常要比想像力強大,然而攝影卻需要非凡的觀察力與巨大的想像空間。」


欣賞在燈泡中一幕幕不同的細膩光景,好奇每一段故事將會如何變幻。

























我們看著廣大的世界看久了
常常忽略了一些細節
好比天花板上的小燈泡
又何嘗去想到小燈泡裡擁有的小世界呢

微觀  是在學習 宏觀 之後要去體會的

在浩瀚的宇宙裡,一點小小的星辰都是那樣在閃爍著

而地球上美好的事物太多
被放大的事務也太多

如果把這些點點滴滴縮小在一顆小燈泡裡
除了用眼睛去細看裡面的一切
即使是已經一覽無遺了,卻還是似乎少了些什麼
因為
如此陳列在眼前的微小的美好
更需要用心去發覺

加上每一個藝術家或攝影師
融入了自己生命中各種經歷體會和夢想而來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我們透過這些作品
走進每一位藝術家或攝影師的小小世界
只容下自己和作者的世界
也走近的是作者創作和發想的心

讓我們和作者能夠透過作品溝通對話
產生共鳴 連繫


























Artist: Julie Mehretu

關於Julie Mehretu
(小組討論)


1) 分別列出每位組員對於Julie Mehretu作品的10個觀感

CAN:光線變化感/有些有速度感/色調氣氛的安排/又虛無但又飽滿豐富/層次豐富/雖然很有爆破感,但讓人覺得很舒服/遙遠無邊際的感覺/裡面的東西不斷地再循環/空間感/有暗示性


GT:混亂/亂中有序/有空間感/數位的/媒體的/幾何組合/有涵義的/享受過程 /複雜的/執著的的

美惠:亂中有序/奔放自在/主觀自我/簡潔明快 /尖銳 /流動感 /很極端巨大反映心理層面 /作者跟觀者或許有不同解讀

JIMMY:有方向感/有韻律感/看似雜亂卻又感覺平靜/看似隨便卻又感覺得出主題性/第一眼會看不懂/看久了之後會看到很深邃的內在/就好比回想一件事的「印象」,模糊的輪廓與自以為是的認知/很抒情/自由的筆觸、不受限制的自在感/我感覺我也會畫

羿涵:環繞 /數位數碼 /混亂的次序空間層次/累加昇華飄揚繽紛 /跳脫次元


岑岑:流動的線條/以幾何形去表達/簡潔明快/循環的感覺/每一個色塊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巨大的/反映自己的意念/層疊的/整體氣氛的營造/亂中有序
-------------------------------


2) Julie Mehretu 用哪些創作媒介以及哪些手法進行非具象創作
電腦繪圖/噴漆/投影繪畫/色塊(材質)拼貼/手繪塗鴉/文字符號
線條 /建築概念 /幾何 /筆觸紋理繁複交錯
她通常會先用電腦繪製模擬圖再投影到實際的基地進行創作

用結構去表達畫面 /重組空間 /在畫面中營造空間感


3)選出Julie Mehretu 的某個系列作品做深入分析與探討





( Rise Africa)

 藝術家Julie Mehretu 運用了各種不同的幾何線條造型,並透過不確定性談空間,塑造一套非理性的繪畫性的語言,她不去替一作品創造一則故事一個背景一套論述,而是讓觀賞者感性的地欣賞感受
從畫面中可以感受到一種高人口密度人群聚集的感覺,而每個畫面皆是代表一個不同的空間,也許是運動會場或是捷運出入口,讓人有一種擁擠感,而線條也有一種人在流動的感覺,絕非停滯不前。
作品層層堆疊、錯綜複雜的細節;氣氛上一直保持著冷靜且充滿深度的氛圍,可以很清楚的把觀眾帶入某種主題世界。
作者不會明確定義每幅畫所代表的意義,或許代表一個城市、或許是一個慶典。這些環繞和奔放的線條帶出雀躍的筆觸,色塊與緊密的結構有著建築物的影子。
每一張圖都彷彿代表著一個不同的國家或城市,畫面中的線條讓觀者聯想到地球儀上地球的經緯線,不同色塊彷彿代表著不同風土名情,拼拼湊湊起一個只屬於作者自己的國度。



4)課堂上的六支影片中,哪幾支是令你們感到最有收穫的,為什麼?

合作分工佈展那段影片說明Julie的作品巨大與佈展的困難度,需要由多人合作且精細的算量才能夠準確的不破壞原創作品的畫面
一般作家的影片多為作者闡述自己作品的概念和說明其背後意義,這部影片除了顯現它的作品有多龐大以外也讓我們了解到這其中的過程會遇到的困難是我們以後可以拿來運用的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每場展覽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認為那些作者和工作人員場佈的互動與摩擦的過程才是最珍貴與獨一無二的。
一個作品除了藝術家的盡情揮灑外,還要有很多幕後的工作人員的協助,才能使一件作品能夠保存,在世人面前展現出最完美的一面,如果缺少他們,是沒辦法如此完美的呈現的。
另外,第一段影片中Julie做在作品前面反覆思考它的黃色色塊可以放在哪裡呈現也令我們印象深刻。它的作品看似雜亂,其中卻有一定的順序,而它的每一個色塊線條也不是任性隨意的擺放,而是經過三番修改思考,才決定的。